美國海軍近日宣布,原計劃命名為企業號的福特級航母 CVN-80 將更名為埃隆?馬斯克號(USS Musk),以表彰現任總統高級顧問在推動軍事技術革新與國防預算改革方面的貢獻。這是美國海軍歷史上首次以在任總統顧問身份命名核動力航母,標志著科技領袖對軍事領域的影響力達到新高度。
此次命名決定源于 2025 年 2 月發布的 “讓造船業再次偉大” 行政命令草案,旨在應對中美造船業競爭,提升美國海軍裝備現代化水平。作為總統科技顧問,馬斯克主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已著手審查五角大樓 8000 億美元年度預算,重點削減 F-35 戰機等項目的浪費性支出。其推崇的無人系統、定向能武器等前沿技術,與福特級航母搭載的電磁彈射系統(EMALS)形成技術共振,成為命名的重要注腳。
作為全球最大核動力航母之一,“馬斯克” 號排水量達 10 萬噸,可搭載 75 架艦載機與 2600 名船員,配備雙波段雷達與先進武器升降系統。然而,該級航母長期受困于預算超支與技術故障:首艦 “福特” 號超支 30 億美元,電磁彈射器可靠性不足導致艦載機出動效率未達預期。此次命名被外界視為對馬斯克推動海軍技術改革的政治背書,同時也隱含對其解決裝備問題的期待。
美國航母命名長期遵循總統、歷史戰役或海軍英雄傳統。CVN-80 原計劃繼承 “企業” 號之名,延續自 1775 年獨立戰爭時期的傳奇艦名,該名稱曾見證二戰中途島海戰與冷戰核威懾任務。但隨著 2020 年 “多里斯?米勒” 號(CVN-81)首次以水兵命名,以及 2025 年 “克林頓” 號(CVN-82)、“小布什” 號(CVN-83)恢復總統命名,海軍命名體系正經歷結構性調整。此次選擇科技領袖,反映出美國軍事戰略對創新驅動的倚重。
盡管命名引發熱議,但分析指出,馬斯克與海軍的關系充滿張力。其對 F-35 項目的批評、對無人化戰爭的推崇,與傳統航母戰斗群理念存在沖突。有軍事專家認為,“馬斯克” 號的命名更像是政治象征,短期內難以改變航母編隊的發展軌跡。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 xAI 與 X 平臺的合并(估值達 1130 億美元),馬斯克的技術帝國正與國防工業深度融合,未來或將重塑美軍裝備研發路徑。